借物喻人作文「精选8篇」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目录

1.写作指导之一借物喻人技巧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2.小学生作文基础指导 借物喻人技巧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3.小学生作文基础指导 借物喻人技巧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4.小学生作文基础指导 借物喻人技巧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5.小学生作文基础指导 借物喻人技巧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6.以物喻理 求名副实

以物喻理 求名副实

[原文]
古人比父子为乔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
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译文]
古人将父与子的关系比喻为乔木和梓木要,把兄弟的关系比喻为花与萼,将朋友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芝兰香草,这些希望人际关系和睦的人,是通过世间万物的事理而推论比喻人们之间的伦理之情。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被举荐入太学的生员为明经,又称举人为孝廉,因此读书人从这些称谓中,也应该明白其中包括的事理。
[评说]
乔梓、花萼、芝兰同属自然界这一个大家族。它们相互信赖生存,又各自有其生长规律。只有遵循规律而行,天地间才有一股祥和之气,人伦亦复如此。古人体察自然,赋予人伦亲情更深的意义,真可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名副其实对读书人尤为重要。文凭,不是用来撑门面的,而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

7.第三十二则:以物喻理 求名副实

【原文】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秀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时候的人,把“父子”比喻为乔和梓木,把“兄弟”比喻为花与萼,将“朋友”比为芝兰香草,因此,有心想敦睦人伦的人,由万物的事理便可推见人伦之理。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被举荐入太学的生员为“明经”,又叫举人为“孝廉”,因此读书人可以就这些名称,明白自己应有的内涵。

【注释】

桥梓:古人以乔木喻父,而梓木喻子,因为乔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低伏在下。

花萼:花萼喻兄弟,因为同出一枝,彼此相依。

芝兰:比喻朋友;《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朋友贵在相劝,故以芝兰比喻朋友。

敦伦:敦睦人伦。

秀才:读书人的通称。

贡生:科举时代因学行优良,被举荐升入太学的生员。

明经:唐制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

举人:明清时在乡试被录取的人。

孝廉:明清举人的别称。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

【评语】

乔梓、花萼、芝兰,都是自然界的生物,天地万物,其生长都有一定的次序,依序顺行不悖,天地才有一股祥和之气,人伦亦得如此。乔高高在上而梓低伏在下,正像子对父应敬事孝顺。花与萼同根而生,相互依存,可以想见兄弟的亲情与相互扶持。芝兰的香气幽远,可见与有德的人交朋友,可受其感化,使自己也成为有德之人。“万物静观皆自得”,古人体察自然,赋予人伦亲情更深的意义,可知古人的心思细腻,而天地自然更是处处有情了。

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贡生为“明经”,称举人为“孝廉”,都可以由这些名称,推知他们应具有的内涵。“秀才”便是要读书人能学有所成,成为一个“苗而秀”的人,而非“苗而不秀”。“明经”之意,便是能够明白经书中的道理,付诸实行,若不能如此,何足以为“贡生”?汉时选孝顺或清廉者为官,可知举人应当具有孝顺清廉的德行。由此可知,读书人当循名而求实,若是名不副实,岂不愧对天下人?

8.小学写作技巧:学会借物喻人技巧_600字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关热搜

481322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