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的船只中最大的叫做宝船,这个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长44丈4尺,阔18丈。
中者,长37丈,阔15丈,大家可以自己换算一下,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天的7775px。
按照这个长度我们换算一下:大者,长138.084m,阔55.98m。
中者,长115.07m,阔46.65m,显然就是一个航母战斗群啊,说是舰队一点都不为过啊!(这里引用我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数据来比较下。
辽宁舰舰长304.5米,舷宽75米)郑和大可在航海之余举办个运动会,设置的百米跑道绝对不成问题。
而这条船的帆绝非我们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单帆,它有12张帆。
它的锚和舵也都是巨无霸型的,转动的时候需要几百人喊着口号一起动手才能摆得动。
南京市在50年代曾经挖掘过明代宝船制造遗址,出土过一根木杆,这根木杆长11米,问题来了,这根木杆儿是船上的哪个部位呢?鉴定结论出来了,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
这根木杆而不是人们预想中的桅杆,而是舵杆。
如果你不明白这是个什么概念,我可以说明一下。
桅杆是什么大家都应该很清楚,所谓舵杆,只不过是船只作业的控制联动杆,经过推算,这根舵杆连接的作业高度大约为6米左右,也就是说这条船的舵叶有三层楼高。
航空母舰,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这种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
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
这种宝船就是郑和舰队的主力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旗舰,此外还有专门用于运输的马船。
用于作战的战船,用于运粮食的粮船和专门在各大船之间运人的水船。
郑和率领的就是这样的一支舰队,舰队队之名。
实在实至名归。
将士足27800余人,倒是很让人怀疑是出去找茬打仗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确实是一支友好的舰队,所到之处没有战争和鲜血,只有和平和友善,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
比郑和晚50年的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的船队也只有3条小帆船,旗舰长约90尺、阔约20尺,载重100吨,仅乘32人,另两条帆船载重各为60吨和40吨,共有船员52人。
足以看出明朝造船技术的强大!!
我是奇趣讲史,我来为大家解答。
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风帆逆风没有动力!郑和下西洋遇到过许多的海上危机,不是一帆风顺的。
那么在航行的时候遇到逆风,船只怎么前进呢?说到这里,就要提一下古人的聪明才智了。
逆风行驶的帆船并不是始终朝一个方向行驶的。
逆风中的帆船一般总是沿着S形的航线迂回前进的。
当船偏左航行一段路程后,再将船头和帆偏向右前方。
这时风仍然斜吹在船帆上,照样为帆船提供向前所需的动力。
这样,帆船沿着S形的路线,逆风波浪,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水手们常把这种逆风驶帆的方法形象地称作“抢风行船”。
郑和下西洋时关于帆船的了解第一种类型叫"宝船"。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
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
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一据《明史》 《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粮船第三种叫"粮船"。
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坐船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战船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
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古人的智慧改变了当时的命运,强大的国家才不会受到欺负。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壮举,让后生可畏,使海上交通发展起来,让更多的其它国家认识强大的大明王朝。
引用资料:————《明史》————《郑和传》————《明史.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