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目录

1.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拓展资料圆周率(Pa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 x = 0的最小正实数x。圆周率用字母 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

2.圆周率是谁发明出来的?

圆周率是一个概念,而对于圆周率精确计算,在各个时期达到如何的精度是有记录的。数学家祖冲之为圆周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圆的度量》(公元前3世纪)中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亦称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2、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3、南北朝时代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4、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来源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国际圆周率日可以追溯至1988年3月14日。

3.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圆周率并不是祖冲之发现的,刘徽就就计算过圆周率. 作为数学家,研究计算圆周率应该是他们的专业方向之一. 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著名数学家刘徽就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祖冲之是和他儿子一起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当时条件很差。他们在一间大屋的地上画了一个直径1丈的大圆。从内接正6边形开始计算,一直算到96边形,计算的结果和刘徽的一样。内接边数再逐次翻翻,边数每翻一次,要进行7次加减运算,运算的数字都很大,祖冲之父子一直把边形算到24576边,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其近似分数是 355/被称为"德国数学家奥托在1573年重新得出这个近似分数。

4.π是谁发明的?

祖冲之发明的;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拓展资料圆周率(Pa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 x = 0的最小正实数x。圆周率用字母 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4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参考资料:谁才是圆周率?π 和 τ 之间的战争. [2015-3-18]圆周率定义

5.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 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阿基米德从单位圆出发,先用内接正六边形求出圆周率的下界为3,再用外接正六边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他对内接正六边形和外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分别加倍,将它们分别变成内接正12边形和外接正12边形,再借助勾股定理改进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他逐步对内接正多边形和外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加倍。

6.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 = 25/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埃及人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圆周率了。英国作家 John Taylor (1781–1864) 在其名著《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和圆周率有关。

7.最早发现圆周率的数学家是谁,是哪国人

古埃及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圆周率,是谁发现的根本无法考证.中国,取π值为3.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即π等于10的开方(约为3.162).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
119955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