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0 查到相关通鉴的内容。
带有通鉴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滴禅 [相关解释]
1.佛教禅宗谓从一句﹑一事﹑一境中触机悟道。语本宋本觉《释氏通鉴·韶国师》"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眼曰'是曹溪一滴水。'韶闻乃大悟,平生疑滞,涣若冰释。"
三荆 [相关解释]
1.一株三枝的荆树。 2.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3.后魏置荆州于穰县(今河南邓县),置南荆州于安昌(今河南确山县),置东荆州于泚阳(今河南泌阳县),谓之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伊楼 [相关解释]
1.复姓。即伊娄。北魏有伊楼拔。见《资治通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胡三省注。
公使钱 [相关解释]
1.宋代官府用于宴请和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宋范仲淹《奏乞将先减省诸州公用钱却令依旧》"切以国家逐处置公使钱者,盖为士大夫出入,及使命往还,有行役之劳,故令郡国馈以酒食,或加宴劳,盖养贤之礼,不可废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八年》"光(司马光)乃以所得珠为谏院公使钱,以金遗其舅氏焉。"亦作为犒赏官军的费用。
公非先生 [相关解释]
1.宋刘攽别号。刘攽﹐新喻人﹐字贡父。性疏宕﹐喜谐谑。着书百卷﹐尤精史学﹐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另着有《东汉刊误》﹑《公非先生集》等。人称"公非先生"。
六州铁 [相关解释]
1.《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佑三年》载﹐罗绍威为天雄节度使﹐辖魏博六州四十三县。罗以魏博自田承嗣时所置牙军五千人﹐挟持军帅﹐骄横难制﹐乃阴借朱全忠军十万入魏博﹐尽杀牙兵。半年中罗绍威供应军需﹐耗费不赀;虽剪除骄兵﹐但亦自此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以"六州铁"为铸成大错之典。
六街 [相关解释]
1.唐京都长安的六条中心大街。北宋汴京也有六街。《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元年》"中书舍人韦元僥巡六街。"胡三省注"长安城中左﹑右六街,金吾街使主之;左﹑右金吾将军掌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唐司空图《省试》诗"闲系长安千匹马,今朝似减六街尘。"北宋汴京也有六街。《宋史.魏丕传》"初,六街巡警皆用禁卒,至是,诏左右街各募卒千人,优以廪给,使传呼备盗。"宋梅尧臣《醉中留别永叔子履》诗"六街禁夜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痴。" 2.泛指京都的大街和闹市。
冻雀唐昭 [相关解释]
1.指唐昭宗受朱温胁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事。《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元年》"﹝春正月﹞甲子,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乐处。"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视。"后因以"冻雀唐昭"为典,指处于穷途末路境地的帝王。
刘海蟾 [相关解释]
1.亦称"刘海"。 2.五代燕山人,名操,字昭远,以号行。道教全真道祖师。初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一日,道人正阳子来谒,说清静无为之法,并索鸡卵十枚,累金钱上。蟾惊呼"危哉!"道人说"居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悟,弃官归隐,后仙去。见《神仙通鉴》。民间多绘作仙童状,前额垂发,手舞钱串,骑蟾背上。俗称"刘海"。
十八路 [相关解释]
1.宋代行政区划。宋太宗至道三年分境内为十五路,到仁宗时,又增三路,共为十八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东﹑江南西﹑峻南﹑峻北﹑两浙﹑福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广南东﹑广南西。到神宗元丰末,又分为二十三路。参阅《文献通考.舆地》﹑《宋史.艺文志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
升仙太子 [相关解释]
1.指周灵王太子王子晋。《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二年》"二月,己丑,太后幸嵩山,过缑氏,谒升仙太子庙。"胡三省注"升仙太子,周王子晋也。世传晋升仙后,桓良遇之于嵩山。曰'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顶,举手谢时人而去◇人因为立祠,后加号升仙太子。"
史评 [相关解释]
1.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着;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旧时图书史部分类中辟有"史评"专目。
史鉴 [相关解释]
1.泛称史籍。《史记》与《资治通鉴》为我国史书代表著作,故用二者为我国史籍的代称。
和事天子 [相关解释]
1.唐中宗时,监察御史崔琬劾宗楚客﹑纪处讷受贿,致生边患。楚客不服,自陈忠鲠。中宗不问,命琬与楚客﹑处讷结为兄弟,以和解之。世人谓中宗为"和事天子"。见《新唐书.宗楚客传》﹑《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
大祥 [相关解释]
1.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杘而大祥,曰荐此祥事。"郑玄注"又,复也。"贾公彦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复杘也。"汉魏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宋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群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参阅
大诰 [相关解释]
1.《尚书》篇名。《书.大诰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孔传"陈大道以诰天下﹐遂以名篇。"后用以泛称典诰之文。 2.明洪武十八年颁布的法律文件。内分十种项目﹐颁之学宫以课士﹐令人人习之。不久又颁布续编﹑三编。参阅《明史.太祖纪三》﹑《明通鉴.太祖洪武十八年》。
太平无象 [相关解释]
1.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宁王 [相关解释]
1.谓开国受命之王。多指周文王﹑周武王。《书.大诰》"用宁王遗我大宝j,绍天明。"孙星衍注引郑玄曰"受命曰宁王。"孙星衍疏"郑注见《书》疏,云'受命曰宁王'者,《君奭》云'惟宁王德',郑注云'宁王者文王也'。又注《洛诰》云'周公谓文王为宁成王亦谓武王为宁王。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说,宁王指文王,"宁"当作"文"。参阅曾运干《尚书正读》。 2.指唐李宪。睿宗长子,封宁王。善音律。死后,玄宗封为让皇帝。 3.明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封于大宁,称宁王。自号舑仙,又称涵虚子﹑丹丘先生,着《通鉴博论》﹑《汉唐
忏法 [相关解释]
1.佛教礼忏的仪制。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为妃郗氏制《慈悲道场忏法》。自后有《水忏法》﹑《观音忏法》﹑《阿弥陀忏法》等。见《释氏通鉴》卷五。
戟门 [相关解释]
1.立戟为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周礼.天官.掌舍》"为坛壝宫棘门"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棘门,以戟为门。"后指立戟之门。《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行密帅诸军合万五千人入城,以梁缵不尽节于高氏,为秦毕用,斩于戟门之外。"胡三省注"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有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引申指显贵之家或显赫的官署。 2.墓前石门
换骨 [相关解释]
1.道家谓服食仙酒﹑金丹等使之化骨升仙。《太平广记》卷二十引南唐沈汾《续神仙传.王可交》"一人曰'与酒吃。'侍者泻酒﹐而樽中酒再三泻之不出。侍者具告。道士曰'酒是灵物﹐必得入口﹐当换其骨。泻之不出﹐亦乃命也。'"《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五年》"上饵道士金丹……自秋冬以来﹐觉有疾﹐而道士以为换骨。上秘其事。"因亦用为酒名,标榜其名贵。 2.佛教称得道受果。 3.喻作诗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陈出新。
溪州铜柱 [相关解释]
1.五代十国时楚王马希范所立◇晋天福五年,楚刘勍以火箭焚溪州首领彭士愁寨,士愁大败,遣其子帅诸酋长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于楚。楚王以铜五千斤铸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命学士李皋铭誓状于其上。见《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资治通鉴.后晋天福五年》。
烛影斧声 [相关解释]
1.宋太祖去世之前,太宗入宫的一段传说。宋文莹《续湘山野录》"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女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及明柯维骐《宋史新编》等亦均有类似记述◇人因有以"烛影斧声"指太宗杀兄夺位;但亦有称其诬者,明程敏政《宋纪终受考》辨驳尤详。
狼望 [相关解释]
1.如狼之顾望。 2.匈奴地名。《汉书.匈奴传下》"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颜师古注"匈奴中地名也。"一说谓狼烟候望之地。《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四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余谓边人谓举燧为狼烟。狼望﹐谓狼烟候望之地。"
眃脱 [相关解释]
1.碗坯。《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言授官不加选择,校书郎就像碗毛坯一样粗滥◇用为滥用官吏的典实。
眼中有铁 [相关解释]
1.比喻军容整肃。语出《资治通鉴.陈世祖天嘉五年》"春,正月,庚申朔,齐主登北城,军容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耶!'"
紫阳书法 [相关解释]
1.南宋朱熹与其门人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撰《通鉴纲目》一书。意在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据曹魏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朱熹别名紫阳,故称其笔法为"紫阳书法"。书法,指史笔。
编年体 [相关解释]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罗钳吉网 [相关解释]
语出《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四年》唐代李林甫重用酷吏罗希、吉温,罗织诬陷不附己者◇以罗钳吉网”指酷虐诬陷。
请卖爵子 [相关解释]
1.卖爵级又卖子。《汉书.食货志上》﹕"岁恶不入﹐请卖爵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卖爵级又卖子也。"王先谦补注﹕"《贾子》作'请卖爵鬻子'。"一说为请爵和卖子。《资治通鉴.汉文帝前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余谓请卖爵子﹐犹言请爵﹑卖子也。入粟得以拜爵﹐故曰请爵。富者有粟以僥上之急﹐至于请爵;贫者无以自活﹐至于卖子。"
资治通鉴 [相关解释]
书名。编年体史书。北宋司马光著。成书于1084年。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取材极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亦记载经济、文化等。
通鉴 [相关解释]
1.共通的鉴定。
酃渌 [相关解释]
1.亦作"酃緑"。亦作"酃醲"。 2.美酒名。晋曹摅《赠石崇》诗"饮必酃緑,肴则时鲜。"《晋书.武帝纪》"荐酃渌于太庙。"《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三洲歌》"湘东酃醲酒,广州龙头铛。"按,有二说(1)酃﹑渌二酒的并称。《文选.张协》"乃有荆南乌程"李善注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闲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常献之,世称酃渌酒。"(2)即酃酒。《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元年》"陆纳袭击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元胡三省注"衡州,治衡阳县。县东二十里有酃湖,其水湛然緑色,取
铁错 [相关解释]
1.《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佑三年》﹕"全忠留魏半岁﹐罗绍威供亿……比去﹐蓄积为之一空。绍威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胡三省注﹕"错﹐鑢也﹐铸为之﹔又释错为误。罗以杀牙兵之误﹐取铸错为谕。"后以"铁错"比喻重大失误。
铸成大错 [相关解释]
1.《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三年》﹕"全忠留魏半岁﹐罗绍威供亿﹐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又近百万﹔比去﹐蓄积为之一空。绍威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洲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胡三省注﹕"错﹐鑢也﹐铸为之﹔又释错为误。罗以杀牙兵之误﹐取铸错为喻。"后指造成重大的而又无可挽回的错误。
锦绷 [相关解释]
1.亦作"锦?"。 2.锦制的襁褓。 3.比喻笋壳。 4.比喻竹笋。 5.指安禄山。安禄山母事杨贵妃。禄山生日﹐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宫中欢呼动地。事见《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 6.引申为胡人。
阴喝 [相关解释]
1.语塞不能对答。《后汉书·窦宪传》﹕"宪恃宫掖声埶﹐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肃宗驾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李贤注﹕"阴喝犹噎塞也。阴音于禁反﹐喝音一介反。"一说为暗中喝止。《资治通鉴·汉章帝建初八年》引此文,故三省注"余谓喝﹐诃也;许葛翻。阴﹐密也﹐潜也。当帝问之时﹐密诃左右不得对也。观帝以赵高指鹿为马责宪﹐则阴喝之义可知也。"
顾颉刚(1893-1980) [相关解释]
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任厦门、中山、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继承和发展前人疑古”思想,成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对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史、中外交通史、历史地理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著作编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食车 [相关解释]
1.献食品之车。语本《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一州至百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