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考试的内容。
带有考试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经举 [相关解释]
1.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三场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考试须经三次,叫初场﹑二场﹑三场。亦总称三场。
三头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三考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 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 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
三考吏 [相关解释]
1.具有三考资格的吏员。明代吏员三年一考绩,六年再考,九年考满,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可以授官。
三舍法 [相关解释]
1.宋神宗时取士法,为元丰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绍圣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
上第 [相关解释]
1.上等;第一。 2.考试成绩中的第一等。
下甲 [相关解释]
1.金代,女直进士考试,殿试成绩的第三等。
下考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2.考察臣下。
不售 [相关解释]
1.卖不出去。 2.指嫁不出去。 3.指考试不中。 4.不能实现。 5.没有应验。
东堂桂 [相关解释]
1.《晋书·郄诜传》载郄诜以对策上第,拜议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东堂梦 [相关解释]
1.谓梦想考试及第。
两举 [相关解释]
1.两次参加科举考试。
两闱 [相关解释]
1.借指两个宫廷机构。闱,皇宫寝侧的小门。 2.春闱和秋闱的合称。科举时代考试举人﹑进士的场叫闱,进士考试在春天,举人考试在秋天,故称。
中儁 [相关解释]
1.《左传.昭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伯瑕谓穆子曰'子失辞。吾固师诸侯矣,壶何为焉?其以中儁也。'"儁,同"俊"。投壶以中者为俊异◇称考试取中为中儁,本此。
中榜 [相关解释]
1.参加科举考试中式。
中甲 [相关解释]
1.金代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成绩属中等者。参阅《金史.选举志二》。
中签 [相关解释]
1.旧时科举考试用以填写考中者姓名﹑籍贯等的标签。
中试 [相关解释]
1.考试合格。
主文 [相关解释]
1.指史官。 2.主持考试。 3.用以称主考官。 4.掌管文书;撰拟文稿。 5.用以称掌管文书的人员。 6.谓诗文不直陈而用比兴。 7.法律用语。旧时诉讼判决书上记载判决结论的第一段文字。
主考 [相关解释]
1.主持考试。 2.指主考官。 3.泛指主持考试的人。
主试 [相关解释]
1.主持考试。 2.指主考官。
举业 [相关解释]
1.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时专指八股文。
举子 [相关解释]
1.生育子女。 2.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举首 [相关解释]
1.抬头。 2.被荐举者中居首位的;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3.检举﹐告发。 4.首领。
义试 [相关解释]
1.私家集生徒命题考试。
乙科 [相关解释]
1.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唐宋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休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文献通考.选举@》"自武德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清周春《辽诗话.杨晳》"﹝杨晰﹞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明清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乙第 [相关解释]
1.别邸;别宅。 2.古代考试中的第二等。 3.即乙科。
乡试 [相关解释]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由本省秀才与监生参加,考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落第,也可依科选官。
乡贡 [相关解释]
1.唐代不经学馆考试而由州县推荐应科举的士子。 2.指由州县选送。 3.指乡试。
买春钱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代亲友给落选者提供的酒食费。
五权 [相关解释]
1.谓治军治国应权衡之五事。 2.五种重量单位。 3.指民国时中央政府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五甲 [相关解释]
1.宋代科举考试自一至五等称"五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三﹑四甲进士出身;五甲同进士出身。
五言试帖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唐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清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
五院 [相关解释]
1.唐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五官之署为五院◇代沿用其称。 2.民国时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
五院制 [相关解释]
1.孙中山提出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制度。按照这个制度,中央政府分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各自独立,分别行使职权,都对国民大会负责。
亚魁 [相关解释]
1.古代泛指科举考试第二名。
京报连登黄甲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录取喜报上的套语。意谓会试﹑殿试连捷的喜报就要送到。因殿试榜文写在黄纸上,故称黄甲。
京解之才 [相关解释]
1.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京闱 [相关解释]
1.谓科举时代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从试 [相关解释]
1.赴试;参加考试。
会试 [相关解释]
明清两代各省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
伦魁 [相关解释]
1.指科举考试中夺魁为榜首。伦,通"抡"。 2.特指状元。
儒科 [相关解释]
1.指儒学。 2.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
免省 [相关解释]
1.宋代应科举考试者解试合格后被批准不经省试(礼部的考试)而直接参加殿试,谓之免省。
免解 [相关解释]
1.宋承五代后唐制,举人获准不经解试(荐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试,称"免解"。
免试 [相关解释]
1.依照有关规定免除考试。
入学 [相关解释]
1.谓学童初次进入学校读书。 2.旧指生徒或童生经考试录取后进府﹑州﹑县学读书。 3.今泛指入校学习。
入帘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阅卷官进入试院履职谓之"入帘"。其在考试期间不得外出。 2.指担任科举阅卷官。
入庠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谓之"入庠"。
入彀 [相关解释]
1.《庄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成玄英疏"其矢所及,谓之彀中。"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篇》"文皇帝(指唐太宗)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 2.比喻合乎一定的程式和标准。 3.谓非常投合。 4.比喻中圈套。
入甲 [相关解释]
1.谓科举考试进入甲第。
入等 [相关解释]
1.唐代选官,考试书判合格者,称为"入等"。
入试 [相关解释]
1.入场考试。
入贡 [相关解释]
1.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 2.谓贡士入京参加会试。贡士,指乡贡考试合格者。
入闱 [相关解释]
1.指科举考试时考生或监考人员等进入考场。 2.指参加科举考试。
八股文 [相关解释]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题目摘自《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
公试 [相关解释]
1.官方主持的考试。
六帖 [相关解释]
1.唐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过帖经考试﹐故称"六帖"。参阅《通典.选举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帖》。参见"帖经"。
六论 [相关解释]
1.指《吕氏春秋》中的《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 2.指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出恭 [相关解释]
科举考试时,考生上厕所须领出恭入敬”的牌子,以防擅离座位或作弊◇因称大便为出恭”。
出身 [相关解释]
1.献身。 2.指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分﹑资格,后亦指学历。 3.指为官。 4.个人最早的经历或身分。 5.出而从事某种事情。 6.指改嫁。 7.出生;产地。 8.谓出路,前途。
出闱 [相关解释]
1.旧时指科举考试结束后考生离开试院。
出题 [相关解释]
1.出考试题目;命题。
分房 [相关解释]
1.唐皇族及大官的世系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号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 2.清代科举考试,南闱和北闱的同考官都分为十八房,分住东西经房,负有分房阅卷之责,故称。 3.分配房屋。
分数线 [相关解释]
①见〖分数〗②。②考生被录取的最低分数标准他的考试成绩超过了本市录取~。
刊授教育 [相关解释]
1.一种社会助学的新形式。由刊授单位编写和寄发系统的教材﹑讲义和各种辅导材料,帮助学员自学,并适当进行面授,使学员系统地﹑有计划地学好所学专业的各门课程,并通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文凭。
初场 [相关解释]
1.指第一场考试。
判语 [相关解释]
1.犹今之判决书。 2.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指考生对"疑事"所下的断语。
制策 [相关解释]
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助考 [相关解释]
1.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考试。
南闱 [相关解释]
1.南门。 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
卷折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的考卷。
县学 [相关解释]
1.旧时供生员读书之学校。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称"庠生"﹑"生员",俗称"秀才"。
县试 [相关解释]
1.清代由县官主持的考试。取得出身的童生,由本县廪生保结后才能报名赴考。约考五场,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有参加上一级府试资格。
及第 [相关解释]
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
取应 [相关解释]
1.即应举。参加科举考试。
史学 [相关解释]
1.研究﹑编纂人类社会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的学问。 2.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参阅《唐会要.贡举中》。
史科 [相关解释]
1.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号板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号子中供生员答卷兼睡觉用的木板。
吃鸭蛋 [相关解释]
1.比喻考试或竞赛成绩得零分。
同学究出身 [相关解释]
1.唐宋科举均有学究科。宋代学究科考试及格而等第次于学究出身者,称为同学究出身。亦有未经科举而恩赐此称的。
同年 [相关解释]
1.年龄相同。 2.同一年。 3."同年而语"的略语。 4.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 5.古安南苗民互称。参见"同年嫂"。 6.浙江江山一带称船家为"同年"。因船家多桐严(桐庐﹑严州)人,桐严与同年,音近而讹。参见"同年妹"﹑"同年嫂"。
同捷 [相关解释]
1.同时胜利。 2.谓科举考试同时中式。
同榜 [相关解释]
1.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的张榜公布。在同一榜录取的称为同榜。
同考试官 [相关解释]
1.元代称科举考试时协同考试官工作的官员。相当于明清的副主考。
同铺 [相关解释]
1.唐时科举考试同号者的互称。
名列前茅 [相关解释]
古代军队行进,前锋如遇敌情便举茅草为警号◇以名列前茅”指名次在前他是我们班上的才子,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名科 [相关解释]
1.指求功名的科举考试。 2.泛指应试的科目。
名第 [相关解释]
1.高第。 2.科举考试中式的名次。
名誉博士 [相关解释]
学位的一种。根据学术成就或对国家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而授予的荣誉学位。不进行考试和论文答辩。中国授予名誉博士的条件是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学位授予单位提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呈试 [相关解释]
1.举荐考试。 2.科举时代为防诈冒,应试者先投奏状,由试官检验核准,称呈试。
四书 [相关解释]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书。
四书文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多取"四书"语命题,亦称八股文﹑时文。详"八股"。
四元 [相关解释]
1.指科举时代州县﹑府﹑省和廷试四级考试均名列第一。 2.数学名词。元朱世杰《四元玉鉴》以天﹑地﹑人﹑物代四个未知数。相当于现代代数的多元式。
四甲 [相关解释]
1.指宋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四等。 2.指五甲中的前四甲。
四试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州伯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 2.指科举中的四级考试。
在庠 [相关解释]
1.明清时代,凡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秀才,称为"在庠"。庠,古代的地方学校。
坐红椅子 [相关解释]
1.谓考试名列最后。旧时考试,张榜公布名次,榜末例用红笔一勾,故称。
堂号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 2.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