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0 查到相关吴地的内容。
带有吴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江 [相关解释]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东吴 [相关解释]
1.指三国时吴国。因其地处江东,故名。 2.泛指古吴地。大约相当于现在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
前溪 [相关解释]
1.前面的溪流。 2.古代吴地村名。在今浙江省德清县。南朝隋唐时江南舞乐多出于此。 3.古乐府曲名。参见"前溪曲"。
前溪舞 [相关解释]
1.古代吴地舞名。
吴下 [相关解释]
1.泛指吴地。下,用于名词后表示处所。
吴丝 [相关解释]
1.吴地产的丝。喻指精美的琴弦。
吴中 [相关解释]
1.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
吴亭 [相关解释]
1.地名,即庱亭。在今江苏丹阳县东﹑武进县西,三国吴孙权曾射虎于此。 2.泛指吴地之亭。
吴侬 [相关解释]
1.吴地自称曰我侬,称人曰渠侬﹑个侬﹑他侬。因称人多用侬字,故以"吴侬"指吴人。
吴儿 [相关解释]
1.吴地少年。 2.对吴人的蔑称。
吴关 [相关解释]
1.吴地的关隘。指春秋吴国之地。 2.吴地的关隘。指三国吴之故地。
吴刀 [相关解释]
1.传说舜殛鲧所用之刀。 2.泛指宝刀。 3.吴地所产之剪刀。
吴分 [相关解释]
1.吴之分野。指吴地。
吴口 [相关解释]
1.指吴地的美女。古称男曰丁,女曰口。
吴地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吴国所辖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亦指东汉时的吴郡(今江苏省)。
吴声 [相关解释]
1.泛指吴地民间歌曲。亦特指古乐府清商曲中的吴声歌曲。
吴姝 [相关解释]
1.吴地的美女。
吴姬 [相关解释]
1.吴地的美女。
吴娃 [相关解释]
1.吴地美女。
吴娘 [相关解释]
1.吴地美女。 2.指古代歌妓吴二娘。
吴娥 [相关解释]
1.吴地的美女。
吴宫燕 [相关解释]
1.巢于吴宫之燕。春秋吴都有东西宫。据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载"西宫在长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
吴封 [相关解释]
1.吴地的疆域。
吴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参见"吴岳"。 2.山名。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在今浙江杭州西湖东南。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于此。 3.吴地的山。三国吴故地的山。 4.吴地的山。春秋吴故地的山。 5.吴地的山。常泛指江南的山。
吴岫 [相关解释]
1.犹吴山。吴地的山。
吴戈 [相关解释]
1.兵器名。吴地所产,故称。亦泛指精良的戈。
吴服 [相关解释]
1.泛指吴地。服,王畿以外的地方。 2.吴地的服装。
吴梅 [相关解释]
1.杨梅。吴地盛产,故称。
吴楚 [相关解释]
1.春秋吴国与楚国。 2.泛指春秋吴楚之故地。即今长江中﹑下游一带。 3.指吴地和楚地。比喻不同区域。 4.指汉高祖分封的吴楚诸侯国。
吴歌 [相关解释]
1.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吴歲 [相关解释]
1.春秋吴国的歌◇泛指吴地的歌。 2.指昆曲。
吴派 [相关解释]
1.明朝中晩期代表画派。明中期画坛以"吴门派"为首,晩期则推崇"松江派"。松江本属吴地,后人因合称两派为"吴派"。 2.清代经学派系之一。导源于吴中惠周惕而成于惠栋。余萧客﹑江声﹑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都属这一派。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而旁及史学和文学,以保守汉人学说为主。
吴牛 [相关解释]
1.吴地的水牛。
吴牛喘月 [相关解释]
《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意思是吴地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喘起气来◇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吴甲 [相关解释]
1.吴地所产之铠甲。
吴盐 [相关解释]
1.吴地所产的盐。以洁白着称。为四方所食。唐肃宗时,盐铁铸钱使第五琦于两淮所煮盐以洁白著名,后亦称两淮生产的盐为吴盐。 2.喻白发。
吴石 [相关解释]
1.指吴地出土的石鼓。
吴笺 [相关解释]
1.吴地所产之笺纸。常借指书信。
吴绡 [相关解释]
1.吴地所产用生丝织成的薄纱或薄绢。以轻薄著名。
吴绢 [相关解释]
1.古代吴地所产的绢。以质地轻薄著名。
吴绫 [相关解释]
1.古代吴地所产的一种有纹彩的丝织品。以轻薄著名。
吴绵 [相关解释]
1.吴地所产之丝绵。亦作"吴棉"﹑"吴绵"。
吴罗 [相关解释]
1.古代吴地所产的绫罗。以轻软着称。
吴舠 [相关解释]
1.吴地小船。 2.喻鱼。
吴苑 [相关解释]
1.即长洲苑,吴王之苑。 2.吴地的园囿。因借指吴地或苏州。
吴莼 [相关解释]
1.吴地的莼羹,以美味着称。晋张翰,吴人,因见秋风起,乃兴莼羹鲈脍之思◇以指故乡风味之食品。见《晋书.文苑传.张翰》。
吴蔡 [相关解释]
1.吴地和蔡地。 2.金诗人吴激﹑蔡松年的并称。详"吴蔡体"。
吴蚕 [相关解释]
1.吴地之蚕。吴地盛养蚕,故称良蚕为吴蚕。
吴蜀 [相关解释]
1.三国时的吴国与蜀国。 2.泛指吴地与蜀地。
吴謡 [相关解释]
1.吴地歌谣。《乐府诗集.杂曲谣辞》有"吴謡"。
吴语 [相关解释]
1.泛指吴地方言。
吴赵 [相关解释]
1.明庶吉士吴中行﹑赵用贤因张居正夺情视事,疏争被杖,时称"吴赵"。《明史.吴中行传》"五人者(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直声震天下。中行﹑用贤并称吴赵。"后吴地俗谓不择言而乱语者为"吴赵"。
吴越曲 [相关解释]
1.吴地民歌。
吴趋 [相关解释]
1.犹吴门,指吴地。门外曰趋。 2.见"吴趋曲"。
吴趋曲 [相关解释]
1.亦省作"吴趋"。 2.吴地歌曲名。
吴郡星郎 [相关解释]
1.吴地杨梅的美称。
吴醥 [相关解释]
1.吴地所产的酒。
吴锦 [相关解释]
1.吴地出产的美锦。常比喻优美诗文。
吴闉 [相关解释]
1.犹吴门。指吴地。闉,城曲重门。
吴阊 [相关解释]
1.苏州故城阊门。 2.借指吴地,今苏州一带。
吴霜 [相关解释]
1.吴地的霜。亦比喻白发。
吴音 [相关解释]
1.吴地的语音;吴语。 2.吴地的音乐。
平门 [相关解释]
1.汉时都城长安城门之一。又称"便门"。 2.春秋时吴国城门名。在今江苏省吴县。吴王阖闾始筑城,四面八门,北面为齐平二门。相传伍子胥伐齐,曾率大军由此门出,故称平门。见唐陆广微《吴地记》。
支郎 [相关解释]
1.称汉末﹑三国时僧人支谦。月支国人,于东汉末迁居吴地,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宋道诚《释氏要览·称谓》。 2.指晋代高僧支遁。 3.泛称僧人。
朱方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吴地名。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东南。 2.指南方。
松水之鱼 [相关解释]
1.指吴地松江鲈鱼。又称四鳃鲈,素以名产称。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在洛为官,因思故乡吴地的莼羹﹑鲈脍,便弃官归田。此鲈即指松江鲈鱼,后因以"松水之鱼"暗寓弃官归隐之情。
梁鸿 [相关解释]
东汉诗人。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初曾就学于太学,后与妻孟光隐居霸陵山『章帝时,路经洛阳,因见宫殿建筑侈华,耗费民力,作《五噫歌》讽刺之,被章帝下令搜捕,改姓名南逃吴地◇病死。
楚尾吴头 [相关解释]
1.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亦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
歲讴 [相关解释]
1.吴地歌曲。
泰娘 [相关解释]
1.亦作"泰娘"。 2.唐歌伎名。唐刘禹锡《泰娘歌》"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緑水环金堤。"后亦以"泰娘"称吴地歌伎。
社风 [相关解释]
1.古代吴地民俗称社日前后所起的大风。
竖笠 [相关解释]
1.吴地俗讳,以伞为竖笠。
纻衣 [相关解释]
1.苎麻所织之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杜预注"吴地贵缟,郑地贵纻,故各献己所贵,示损己而不为彼货利。"后用为友朋交谊之典。
胥山 [相关解释]
1.山名﹐相传因伍子胥而得名。有三(1)在江苏省吴县西南。《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一说吴阖闾时已有胥山之名『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2)浙江省杭州市城内吴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吴山﹐《图经》云'春秋时为吴南界故名。或曰以子胥名﹐讹伍为吴也。'亦名胥山。"(3)浙江省嘉兴市张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三.嘉兴府》"胥山﹐
莫邪 [相关解释]
1.传说春秋吴王阖庐使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铸成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事见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唐陆广微《吴地记.匠门》◇因用作宝剑名。
蛇门 [相关解释]
1.门名。战国春申君在吴地所造。
越吴 [相关解释]
1.越地与吴地的并称。吴越相接,史多并称。
路头菩萨 [相关解释]
1.吴地所祀的五祀中之行神。亦为财神。
避国 [相关解释]
1.《史记.周本纪》"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髪,以让季历。"后以"避国"指太伯﹑虞仲避居吴地﹑让国于季历事。
雌雄剑 [相关解释]
1.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铸二剑﹐雄号干将﹐雌号莫邪。进雄剑于吴王而自藏雌剑。雌剑时悲鸣﹐忆其雄。见唐陆广微《吴地记》。亦泛指成对之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