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匈奴的内容。
带有匈奴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雁书 [相关解释]
1.《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后因以"一雁书"为一封信的代称。
万里长城 [相关解释]
1.指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侵略所修缮的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的古长城。参见"长城"。 2.比喻不可逾越的障碍。 3.比喻国家所依赖的战将。
三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三木楼訾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北匈奴的一部。
三表五饵 [相关解释]
1.汉代贾谊陈献的防御匈奴的办法。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为"三表";以赐之盛服车乘﹑盛食珍味﹑音乐妇人﹑高堂邃宇府库奴婢和亲近安抚为"五饵"。见《新书.匈奴》。
三边 [相关解释]
1.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 2.指东﹑西﹑北边陲。 3.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 4.原安边及定边﹑靖边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三边。 5.泛指边境,边疆。
三龙祠 [相关解释]
1.古匈奴俗,于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戊为龙,故称。
上之回 [相关解释]
1.乐府汉《铙歌》歌曲名。因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回,指回中宫,曾被匈奴烧毁,武帝元封四年,复通回中道,并数出游幸。歌辞当为赞美此事而作。参阅《乐府诗集》卷十六及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主客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乳羝 [相关解释]
1.《汉书.苏武传》"﹝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颜师古注"羝,牡羊也。羝不当产乳,故设此言,示絶其事。"后以"乳羝"指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事。
互市 [相关解释]
中国历史上对于同外国和同周边各民族进行贸易的通称『朝初年就同南越和匈奴进行贸易。东汉开始用此称呼。
五单于 [相关解释]
1.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见《汉书.匈奴传下》。 2.泛指匈奴各部首领。
五狄 [相关解释]
1.古代对居于我国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合称。《尔雅.释地》"八狄"邢昺疏引汉李巡云"一曰月支,二曰秽貊,三曰匈奴,四曰单于,五曰白屋。"
五胡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旧史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的十六个割据政权。有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始于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讫,历一百三十五年。
五饵 [相关解释]
1.《汉书.贾谊传赞》"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因以疏矣。"颜师古注"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原为贾谊提出的怀柔﹑软化匈奴的五种措施,后泛指笼络外族的种种策略。
亚夫营 [相关解释]
1.汉将周亚夫驻军细柳(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渭河北),防御匈奴,营中戒备森严。文帝亲来劳军亦不得入,及至以天子名义下诏令,始开营门。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因以"亚夫营"称戒备森严的军营。亦称"细柳营"。
六夷 [相关解释]
1.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泛指外族。
六角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匈奴之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韑王﹑左右斩将王﹐总称"六角"。 2.六角扇。
六骡 [相关解释]
1.匈奴单于所乘之六匹骡马。《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汉书.霍去病传》作"六舏"◇以指入侵者的坐骑。
刘渊(?-310) [相关解释]
十六国时汉国的建立者,匈奴族。冒顿单于的后裔。以自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公元304年在山西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308年称汉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刘琨(271-318) [相关解释]
西晋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官至并州刺史,长期与匈奴贵族刘曜、刘聪对抗◇兵败,投奔鲜卑贵族段匹fc32#被杀。代表作《重赠卢谌》及《扶风歌》、《答卢谌》等诗,慷慨悲凉。明人辑有《刘越石集》。
剺面 [相关解释]
1.以刀划面。古代匈奴﹑回鹘等族遇大忧大丧,则划面以表示悲戚。亦用以表示诚心和决心。
匈奴 [相关解释]
古族名。又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占据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西汉初攻扰汉朝北方『武帝时受汉军打击而转衰。宣帝时附汉。东汉初分裂,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于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南北朝时经民族融合而逐渐消失。北匈奴于汉和帝时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
北匈奴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汉人对留居漠北的匈奴部族的称谓。
区脱 [相关解释]
1.匈奴语。指汉时与匈奴连界的边塞所立的土堡哨所。《汉书.苏武传》"区脱捕得云中生口。"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区脱,土室,胡儿所作以候汉者也。"一说指双方都管辖不到的边境地带。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区脱犹俗之边际,匈奴与汉连界,各谓之区脱"◇亦泛称边境哨所。
千长 [相关解释]
1.匈奴中管理一千户人家的官。
单于 [相关解释]
1.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2.曲调名。
南匈奴 [相关解释]
1.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内部分裂为二,其一部南下附汉,被称为南匈奴。
南庭 [相关解释]
1.指南匈奴的朝廷。亦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 2.南面之祭庭。 3.南面的庭院。 4.谓南方。
南部 [相关解释]
1.指南匈奴诸部。 2.南边;南方地区。
双凫一雁 [相关解释]
1.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归国时留别李陵的诗中有"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之句◇以"双凫一雁"为感伤离别之词。
右贤 [相关解释]
1.犹先贤。有才德的前辈。 2.尚贤,尊崇贤能。 3.汉时匈奴贵族有左贤王﹑右贤王之号,右贤王亦省称为"右贤"。
吞毡 [相关解释]
1.汉苏武于武帝天汉初出使匈奴,匈奴欲降之,武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武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徙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咀。事见《汉书.苏武传》◇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
周亚夫(?-前143) [相关解释]
西汉大将。沛县(今属江苏)人。周勃子。文帝时,匈奴进犯,他防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军令严整。景帝时,任太尉,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任丞相。因其子犯法,受牵连入狱,绝食而死。
呴犁湖 [相关解释]
1.汉匈奴单于名。
商冒 [相关解释]
1.亦称"商顿"。 2.商,商臣,春秋楚成王太子,以东宫之卒围成王,逼王自缢。冒,冒顿,匈奴头曼太子,射杀头曼自立。事见《左传.文公元年》和《史记.匈奴列传》◇以泛指叛臣。
善于 [相关解释]
1.即单于。王莽于天凤二年改称匈奴为恭奴,单于为善于。见《汉书.匈奴传下》。
嚈哒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国名。为大月氏的后裔,一说为高车的别种。五世纪中分布于今阿姆河之南。东罗马史家称之为"白匈奴"。建都拔底延城。势力曾达到康居﹑安息﹑疏勒﹑于阗等国。北魏太安以后,每遣使节至北魏◇为突厥木杆可汗所破,部落分散。参阅《魏书.西域传.嚈哒》。
四角 [相关解释]
1.指方形物的四个角。 2.指建筑物顶四方的四个飞檐。 3.东汉时匈奴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的合称。
回中 [相关解释]
1.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秦始皇二十七年出巡陇西﹑北地(今宁夏和甘肃东部),东归时经过此处『文帝十四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深入,烧毁此宫。 2.古道路名。南起沠水河谷,北出萧关,因途经回中得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西汉元封四年武帝自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经回中道,北出萧关。东汉建武八年来歙由此攻取隗嚣割据下的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
坚昆 [相关解释]
1.古部族名。又称鬲昆﹑隔昆﹑结骨﹑纥骨﹑居勿,唐时称黠戛斯,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初属匈奴。宣帝时,匈奴郅支单于发兵西破坚昆,因留都其地。 2.唐羁縻都督府名。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以铁勒结骨(即黠戛斯)部设置,隶燕然都护府。故址在今苏联境内叶尼塞河上游一带。 3.复姓。黠戛斯有坚昆氏,居贺兰山下,自云李陵之后。见宋罗泌《路史》。
塞鸿 [相关解释]
1.塞外的鸿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 2.相传汉苏武被拘于匈奴,曾借鸿雁传书;后又有唐王仙客苍头塞鸿传情的故事,因常以"塞鸿"指代信使。
大刀头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李陵败降匈奴﹐昭帝即位﹐遣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使者﹐"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见《汉书.李陵传》。刀环在刀之头﹐后即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
大单于 [相关解释]
1.匈奴君主的尊号。 2.唐大角曲名。
大夏 [相关解释]
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 3.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 4.古城门名。在洛阳﹐魏明帝所造。 5.国号。东晋十六国之一。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也称夏﹐为吐谷浑所灭。 6.国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称王后﹐国号称大夏。 7.国号。宋时党项族李元昊国号亦称大夏﹐史称西夏﹐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8.大厦。
天之骄子 [相关解释]
1.汉时匈奴用以自称◇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2.比喻有才能﹑有影响的人。 3.现有时亦用于讥讽骄气十足的人。
头曼 [相关解释]
1.匈奴单于。《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单于曰头曼。"因借指外国国君。
奄蔡 [相关解释]
1.古族名。一作阖苏。东汉时称阿兰聊﹐三国时称阿兰。约分布于今咸海至里海一带。从事游牧。东汉时属康居;部分西迁至今伏尔加河和顿河下游之间。公元四世纪后半叶﹐因遭匈奴攻击﹐又有一部分继续西迁。
姑衍 [相关解释]
1.山名。在蒙古大漠以北『骠骑将军霍去病破匈奴,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瀚海而还。
娄公 [相关解释]
1.娄敬的尊称。亦即刘敬,汉初齐人。因首劝刘邦建都长安有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后封建信侯。是时匈奴兵强,刘敬提出和亲之策,并徙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
孤偾 [相关解释]
1.孤弱不能自立。《汉书·匈奴传上》"孝惠﹑高后时,冒顿寖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偾,仆也,犹言不能自立也。"宋苏轼《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诗"使君自孤偾,此理谁相直?"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尔皇考奋起孤偾之中,并吞大小诸国为一,虎步中外。"一说,孤寡独居,欲念偾张。
孤涂 [相关解释]
1.匈奴语的译音。儿子。
射像止啼 [相关解释]
1.喻威名远震﹐使人畏服。《汉书.酷吏传.郅都》"匈奴至为偶人象都(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此为射像事。"《新唐书.郝玼传》"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儿。"此为止啼事◇遂合用以为典实。
尸逐 [相关解释]
1.匈奴官名尸逐骨都侯的省称。
居次 [相关解释]
1.匈奴对单于女儿的称谓。
居胥 [相关解释]
1.狼居胥山的省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肯特山。一说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西汉元狩四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匈奴,封狼居胥山。
屠各 [相关解释]
1.匈奴部落名◇汉至西晋杂居西北沿边诸郡。
屠耆 [相关解释]
1.匈奴语译音。义译为贤。
屠耆王 [相关解释]
1.匈奴官名。单于下的最高官职。冒顿单于自领中部,另设左﹑右屠耆王分领东西二部。由单于子弟担任。匈奴尚左,左屠耆王常以太子为之『人称左﹑右屠耆王为左﹑右贤王。参见"屠耆"。
山戎 [相关解释]
1.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见《春秋.庄公三十年》﹑《汉书.匈奴传上》◇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山胡 [相关解释]
1.即稽胡。古族名。又称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南北朝时,居今山西﹑陕西北部山谷间。 2.鸟名。又名"山呼"﹑"珊瑚"。
左地 [相关解释]
1.汉代匈奴左贤王辖下的上谷以东地区。
左贤王 [相关解释]
1.匈奴贵族的高级封号。
康居 [相关解释]
1.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卑阗城。北部是游牧区,南部是农业区。南部城市较多,有五小王分治『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康居王迎匈奴郅支单于居康居东部合力对抗乌孙。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军入康居,击杀郅支单于。东汉时,栗弋﹑严﹑奄蔡均为康居属国。晋武帝泰始中(公元265-274),遣使献善马,南北朝时,役属于嚈哒。 2.唐羁縻都督府名。永徽时在康国置,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城。约公元八世纪中叶后,
张骞(?-前114) [相关解释]
西汉外交家『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击匈奴。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到前126年归国,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的交往。
径路 [相关解释]
1.小路。 2.泛指道路。 3.捷径;近路。 4.比喻私人关系的门路。 5.比喻处世行事的途径。 6.匈奴所奉之神名。
径路刀 [相关解释]
1.匈奴宝刀名。意谓神刀。
忠泉 [相关解释]
1.《后汉书.耿恭传》"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后因以"忠泉"颂扬将帅的尽忠守节。
护于 [相关解释]
1.汉时匈奴左贤王的改称。
捉刀 [相关解释]
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匈奴来使,曹操将接见,以为自己的相貌不行,叫崔琰代替他,自己却捉刀站立在旁。接见完毕,派人问匈奴使者魏王如何?”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雅量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称代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为捉刀”。
撑犁 [相关解释]
1.亦作"撑犁"。亦作"撑犁"。 2.匈奴语称天。也写作"撑里"。
撑犁孤涂 [相关解释]
1.亦作"撑犁孤涂"。 2.匈奴语称天子。
日逐 [相关解释]
1.匈奴王号◇亦以泛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2.每天。
昭君 [相关解释]
1.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省)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元帝宫人。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结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生一男◆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生二女。卒葬于匈奴。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有昭君墓,世称青冢。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参阅《汉书.元帝纪》及《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墓 [相关解释]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为王昭君之墓。墓高33米,为一座封土堆,呈青黛色,又名青冢。前有平台,台上建亭,旁有碑碣。有昭君和匈奴王骑雕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武 [相关解释]
1.谓致力于武备。 2.显扬武威。 3.古舞名。 4.隋唐时的政权名。在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戎地﹑史,均为康居之后。其先康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总称昭武九姓。参阅《隋书.西域传.康国》。
晁错(前200-前154) [相关解释]
西汉大臣。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初习法家学说。文帝时为太子(即景帝)家令,得太子信任。景帝即位后任御史大夫。坚持重本抑末”政策,建议募民充实边疆以防御匈奴的攻掠,主张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景帝采纳。不久,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他被谗遭杀害。
月氏 [相关解释]
1.亦作"月支"。 2.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其族先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时﹐遭匈奴攻击﹐西迁塞种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3.近代亦借指西方侵略者。
李飞将 [相关解释]
1.指汉名将李广。因其作战勇猛,匈奴称其"汉飞将军"。
梨面 [相关解释]
1.亦作"棃面"。 2.以刀划面。我国古代匈奴回鹘等民族的风俗,凡遇大忧大丧,就用刀划表示哀痛。梨,通"剺"。
棘门军 [相关解释]
1.《汉书.周亚夫传》载汉文帝时,匈奴入侵。以刘礼屯兵霸上,徐厉屯兵棘门,周亚夫屯兵细柳,以备胡。文帝亲自劳军,到霸上﹑棘门军,皆直驰而入;到细柳军,周亚夫军容整饬,以军礼相见。文帝感慨地称赞周亚夫"此真将军矣!乡者霸上﹑棘门如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后因以"棘门军"称纪律松弛的军队。
榆塞 [相关解释]
1.《汉书.韩安国传》"后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后因以"榆塞"泛称边关﹑边塞。 2.指山海关。
榆林塞 [相关解释]
1.古塞名。秦将蒙恬抗击匈奴入侵,在河套一带植榆为塞,故称。故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
横行将 [相关解释]
1.《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后以"横行将"指轻敌的将领。
欧脱 [相关解释]
1.匈奴语。即瓯脱。欧﹐通"瓯"。匈奴筑以守边的土室。亦借指匈奴。
毡城 [相关解释]
1.亦作"毡城"。 2.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
毡幄 [相关解释]
1.即毡帐。 2.匈奴族以毡制的篷帐为居室﹐因用以借指匈奴王廷。
毡雪 [相关解释]
1.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匈奴胁迫苏武投降﹐不从﹐幽囚于空窖中﹐绝其饮食。天降雨雪﹐苏武以雪与旃(毡)毛并咽之﹐艰难备尝﹐终不肯屈。事见《汉书.苏武传》◇用为坚贞不屈之典。
沮渠 [相关解释]
1.复姓。原为匈奴官名,后遂以为姓氏。晋有沮渠蒙逊。见《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温禺 [相关解释]
1.匈奴贵族封号。
满江红(怒发冲冠) [相关解释]
词篇名。南宋岳飞作。词以怒发冲冠”领起,表达了对北方国土沦丧、金兵南侵的极大义愤,以及誓死报仇雪耻、收复失土的坚定信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名句,尤为后人引用。
焉提 [相关解释]
1.即阏氏。匈奴对王后的称呼。
焉支 [相关解释]
1.山名。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省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将霍去病曾越此山大破匈奴。 2.一种红色的颜料,多用以涂脸颊或嘴唇。也写作"胭脂"。
焉耆 [相关解释]
1.古西域国名。又作乌耆﹑乌缠﹑阿耆尼。国都在员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居民务农﹑捕鱼﹑畜牧。有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属汉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破匈奴,又内属。唐初附西突厥。
熏鬻 [相关解释]
1.匈奴的别名。
熐蠡 [相关解释]
1.匈奴村落。
燕支 [相关解释]
1.草名。可作红色染料。 2.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妇女用作化妆品。亦用作国画的颜料。 3.泛指红色。 4.指美女。 5.喻鲜血。 6.古剑名。 7.汉时匈奴王单于正妻的称号。 8.山名。 9.泛指北地;边地。
燕然 [相关解释]
1.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2.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 3.指汉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诗文。 4.古地名。
燕然山 [相关解释]
1.东汉窦宪领兵大破北匈奴刻石勒功之处。亦借指边塞。
燕然石 [相关解释]
1.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