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是“中庸之道”?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2.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的基础是什么?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若天之性,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遂致至诚也。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或勉强而行之,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成己。成物“知也,性之德也;故时措之宜也。即外内合一,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因而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始于慎独,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庸德之行庸言之慎’,自系全书宗旨。(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讲信修睦;尚辞让,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曰。君臣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尊重贤人;体恤众臣”爱护百姓。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是对《尚书.尧典》的。以亲九族。平章百姓。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不可须臾离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执柯以伐柯。故君子以人治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戒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矩之道。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所恶于后,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吾亦欲无加诸人,《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素富贵。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3.怎样正确认识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道的三层理论。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中指好的意思,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实现。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孔子的中庸之道

42.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5.孔子提倡的中庸是什么意思

42.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B) A.阴阳五行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6.怎样正确认识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道的三层理论。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

7.中庸之道精髓是什么?

中不偏,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指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中指好的意思。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扩展资料《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478966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