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元素: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时间:
诗词网小编
分享

诗词网小编

目录

1.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为氧、硅、铝、铁和钙。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它占总重量的48.6%;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丰度最低的是砹和钫,上述8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的98.04%,其余80多种元素共占1.96%。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的原子百分数称为原子克拉克值,地壳中原子数最多的化学元素仍然是氧,其次是硅,铝占地壳总量的8.3%,比铁的含量多一倍,大约占地壳中金属元素总量的三分之一。扩展资料地壳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硅镁层“整个地壳都是硅铝层。

2.地壳中有哪些元素?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112种元素,其中有92种元素以及300多种同位素在地壳中存在。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它占总重量的48.6%;以下是钠、钾、镁等。其中含量最低的是砹和钫。

3.地壳中都有哪些元素?

是指那些在岩石中(≠地壳中)含量大于1%(或0.1%)的元素,在地壳中大于1%的8种元素都是主量元素,除氧以外的7种元素在地壳中都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它们与氧结合形成的氧化物(或氧的化合物),地壳中重量百分比最大的10个元素的顺序是:Ti、H(P)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虽不足1%,上述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十种元素,虽然不同类型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差异,但主要矿物都是氧化物和含氧盐,因此可将整个地壳看成一个硅酸盐矿物集合体。岩浆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大类,超基性岩和基性岩主要由镁、铁(钙)的硅酸盐组成,中、酸性岩主要由钾、钠的铝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大陆地壳中上部中酸性岩石占主导的地位,也有的学者将以中酸性岩为主的部分称为硅铝质地壳,将以基性岩为主的部分称为硅镁质地壳。地壳中主量元素的种类(化学成分)决定了地壳中天然化合物(矿物)的类型;主要矿物种类及组合关系决定了其集合体(岩石)的分类;而地壳中主要岩石类型决定了地壳的基本面貌。在地壳(岩石)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多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其它元素组成的矿物中,在自然界可形成多种独立矿物。与钾、钠同属第一主族的铷、铯,由于在地壳中的含量低,主要呈分散状态存在于钾、钠的矿物中。硫(硒、碲)和卤族元素:硫(硒、碲)和卤族元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以阴离子形式存在。虽然硫在特定情况下可形成单质矿物(自然硫S2),硫仍是地壳中除氧以外最重要的呈阴离子的元素。硫在热液成矿阶段能与多种金属元素(如贵金属Ag、Au,贱金属Pb、Zn、Mo、Cu、Hg等)结合生成硫盐和硫化物矿物,这些矿物是金属矿床的物质基础。若矿物结晶时硫含量不充分,硒可以进入矿物中占据硫在晶格中的位置,硫、硒以类质同象的方式在同种矿物中存在。碲与硫的晶体化学性质差别比硒大,故碲通常不进入硫化物矿物,它们形成阴离子的能力甚至比氧、硫更强,只是因为卤族元素的地壳丰度较氧、硫低得多,卤族元素与阳离子结合形成典型的离子键化合物。离子键化合物易溶于水,当卤族元素的浓度较低,在含氧盐矿物中,常见它们以类质同象方式置换矿物中的氧或羟基金属成矿元素:在地质体中金属元素多形成金属矿物(硫化物、单质矿物或金属互化物,在矿产资源中作为冶炼金属物质的对象。金属成矿元素按其晶体化学和地球化学习性以及珍稀程度可以分为:贵金属元素、金属元素、过渡元素、稀有元素、稀土元素。贵金属元素在地壳中主要以单质矿物,元素化学稳定性高,金属元素Pb、Zn、Cu(又称贱金属元素)、Sb、Bi等。部分微量元素(如Zn、Pb、Se等)以及在地壳表层和水圈中富集的元素Ca、Na、F、Cl等对生命的活动有重要意义,某些亲生物元素的过量或馈乏不仅会影响生命物体的正常发育,放射性元素:现代地壳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同位素)有67种。原子量小于209的放射性同位素仅有十余种,自84号元素钋(Po)起,元素(同位素)的原子质量都等于或大于209,已经能够通过中子活化及核合成技术生成许多新的放射性元素(同位素),元素周期表内的元素总数应增加到109个。(2)矿物的分类、晶形及其物理性质 地壳中各种元素多数组成化合物,并以矿物的形式出现。矿物多数是在地壳(地球)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无机晶质固体,也有少数呈非晶质和胶体。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矿物的认识和利用,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矿物学研究中逐步引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开始了矿物成分、结构与物理性质、开发应用综合研究的新阶段。迄今发现的矿物种数已达3000余种。常见的造岩矿物只有十余种,如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其余属非造岩矿物。按矿物中化学组分的复杂程度可将矿物分成单质矿物和化合物。化合物按与阴离子的结合类型(化学键)划分大类,硫化物(包括砷、锑、铋、碲、硒的化合物);氧的化合物;以及卤化物。在各大类中按阴离子或络阴离子种类可将矿物划分类,各类中按矿物结构还可以划分亚类,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在矿物分类中,硫化物大类还可以分成三个矿物类。硫化物矿物的总特征是:它们由金属阳离子与硫等阴离子之间以共价键方式结合形成。但矿物种较多,占矿物种总数的16.5%。硫化物矿物的生成多与成矿作用有关,即绝大多数矿床中的金属矿物都属硫化物大类;硫化物类矿物透明度和硬度较低,但通常色泽鲜艳、有金属(半金属)光泽、比重也较大;硫与其它元素结合时配位方式多样,在成员众多的硫化物矿物家族中,方铅矿(PbS)、闪锌矿(ZnS)、黄铜矿(CuFeS2)、黝锡矿(Cu2SnFeS4)和黄铁矿(FeS2)、斑铜矿(Cu5FeS4)、雄黄(As4S4)、雌黄(As2S3)、辰砂(HgS)等是最常见的硫化物。还有硒化物和碲硫化物。氧的化合物:几乎所有造岩矿物都是硅酸盐和氧化物,如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但也有一些氧化物和含氧盐主要与成矿作用有关,如锡石(SnO2)和黑钨矿((FeMn)WO4)、磁铁矿(Fe2+Fe3+O4)、钛铁矿(FeTiO3),是锡、钨、铁矿床中的资源矿物(矿石矿物)。它们在矿物分类中也是一个大类。浆岩的接触带、基性岩墙及纯橄榄岩中,即在碎屑矿物中聚集。它的宝石矿物是绿柱石(Be3Al2〔Si6O18〕),绿柱石是环状构造硅酸盐,主要产于岩浆晚期形成的伟晶岩和一些高温热液形成的脉状岩石中,作为宝石矿物的绿柱石主要产在热液脉中,矿物的形态由矿物的晶形和结晶程度决定。矿物的结晶程度主要受矿物生长时的物理化学环境控制,而矿物的晶形则与矿物的晶体结构有关。晶体是晶体结构的最小单位(晶胞)在三维空间重复增长的结果,如果晶体结构的对称性高,晶体的对称性也高。三维对称的晶体呈粒状晶体(如金刚石、方铅矿等),二维对称的晶体沿C轴发育的为长柱状(如针镍矿),若C轴不发育的呈片状(如辉钼矿、云母等)。化学键的各向异性也影响晶体的形态,如金红石、辉锑矿的八面体化学键沿C轴延伸,硅酸盐矿物晶形与其结构的对应关系,将在岩浆岩组成矿物中作简要介绍。矿物的密度是单位体积中矿物的质量,决定矿物比重和密度的主要因素是:阳离子的原子量、晶体中的原子间距和原子的配位数。方解石CaCO3和菱锌矿ZnCO3结构相同,因而方解石的密度(2.71g/又如文石和方解石的成分都是CaCO3,矿物硬度是矿物内部结构牢固性的表现,离子键型和共价健型矿物硬度较高,金属键型矿物硬度较低。键长小的矿物硬度较大。离子价态高低和配位数大小对矿物硬度有一定影响,配位数较大的矿物硬度也较大。矿物的颜色由矿物的成分和内部结构决定。

4.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名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占约百分之26.3,其他超过百分之一的元素,含量排列依序为铝、铁、钙、钠、镁。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ⅥA族。1774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用透镜把太阳光聚焦在氧化汞上,并正确解释了这种气体在燃烧中的作用。氧是地壳中最丰富、分布最广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最重要的元素,在地壳的含量为48.6%。单质氧在大气中占20.9%。氧元素占整个地壳质量的48.6%,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在地壳中基本上是以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每一千克的海水中溶解有2.8毫克的氧气。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约占48.60%拓展资料: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占约百分之48.6,其次是硅占约百分之26.3,其他超过百分之一的元素,含量排列依序为铝、铁、钙、钠、镁。氧,元素符号O,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ⅥA族。1774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用透镜把太阳光聚焦在氧化汞上,发现一种能强烈帮助燃烧的气体。安托万-洛朗·拉瓦锡研究了此种气体,并正确解释了这种气体在燃烧中的作用。氧是地壳中最丰富、分布最广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最重要的元素,在地壳的含量为48.6%。单质氧在大气中占20.9%。氧元素占整个地壳质量的48.6%,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在地壳中基本上是以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每一千克的海水中溶解有2.8毫克的氧气,而海水中的氧元素差不多达到了89%。就整个地球而言,氧的质量分数为15.2%。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他们的细胞都有类似的组成,其中氧元素占到65%的质量。 在空气中,氧的体积占20.9%。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丰度最低的是砹和钫,上述8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的98.04%,其余80多种元素共占1.96%。扩展资料地壳自形成以来,这种运动引起地壳结构不断地变化。地震是人们直接感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更普遍的地壳运动是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大地水准测量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上升。地球在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虽然不能通过直接测量得知,但在地壳中却留下了形迹。在山区岩石裸露的地方,沉积岩层常常是倾斜、弯曲的,甚至断裂错开了,这都是岩层受力发生变形的结果。昔日的海滩现已高出海面20~40米。昔日的海滩也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说明这些地方的地壳在上升。我国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区为现代下降速度较大的地区。

7.在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是怎么测算出来的

地壳元素丰度的确定 克拉克最早开始计算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他采用包括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广义地壳。因而他得到的地壳平均化学成分,实际上是这三个地圈化学组成的综合。克拉克的大气圈和水圈的化学组成引用前人发表的工作,自己则从事岩石圈平均化学组成计算。他采用的火成岩和沉积岩的质量比为95%和5%。他选择了5159个分析质量好的岩石化学资料。按照数据的地理分布,然后归纳成包括各大洲和洋岛的9个大区域。求得每一个区域的平均后,再计算整个地壳的平均值。他选择了676个沉积岩组合样化学全分析资料。按照质量加权平均求得地壳的沉积岩平均成分。按照火成岩和沉积岩的质量比加权求得岩石圈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以三个地圈的平均化学组成为基础,算得广义地壳的元素丰度。克拉克计算地壳元素丰度的有效深度为16km,因为当时所知的最高山峰和最深海沟的高差和这相当。克拉克计算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参与计算的岩石化学资料地理分布极不均一,面积仅占20%的北美、欧洲、样品数占70%以上。自从克拉克首次发表了地壳元素丰度值后,许多学者相继进行了比较简便的计算,并将结果与克拉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戈尔德施密特采用了一种很有趣的简洁办法来检验克拉克的数据。这种冰川粘土可作为大面积分布的结晶岩石的平均化学成分。他选取了77个样品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与克拉克的5159个样品结果除了CaO和Na2O偏低外,Na2O和CaO含量偏低是因水合作用和溶解作用导致Na和Ca的淋失。维诺格拉多夫于1949年发表了地壳元素丰度数据。他是根据粘土和页岩的平均化学成分求得的。这种平均化学成分与克拉克的丰度值很相似。维诺格拉多夫又发表了他用两份酸性岩和一份基性岩的平均化学组成算得的地壳元素丰度值。这些丰度值对他1949年发表的丰度数据,从现代地壳结构模型来看,维诺格拉多夫取酸性岩和基性岩的质量比为2∶1,大体上相当于这两类岩石在大陆地壳内的质量比,泰勒(S.R.Taylor)于1964年发表了大陆地壳的元素丰度。他采用花岗岩和玄武岩的质量比为1∶1进行计算。并简单地用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标样来代替。泰勒取花岗岩和玄武岩质量比为1∶1,大体上接近这两类岩石在包括大洋壳在内的整个地壳质量比值。他的大陆地壳丰度实际上应为全球地壳的元素丰度。综观以上地壳元素丰度计算,如地壳概念不统一,未能按现代地壳结构模型进行计算;地壳深度的确定是人为的,未考虑莫霍面在大洋和大陆的不同;大多数计算忽略了海洋地壳,而它占整个地壳质量的1/未考虑地壳物质成分随深度变化的因素等等。1957)等在计算地壳元素丰度时,均采用了符合现代地壳结构的全球地壳模型。波德瓦尔特把整个地壳分成四个区域:以及边缘海槽地壳;③台盾区——前寒武纪地盾和地台的地壳;④褶皱区——显生宙褶皱带的地壳。以各自的莫霍面作为计算深度的下限。用各区质量比例加权平均,求出整个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罗诺夫等则把地壳分成大陆型、次大陆型和大洋型三种类型,于1957年和1976年二次提出地壳元素丰度值。黎彤在计算中国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的基础上。
455947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