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分组:设计地震分组是怎么确定的?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目录

1.设计地震分组是怎么确定的?

场地感受到的地震动的振动特性是与震源发震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以及传播路径等有密切关系,因为土对地震波的传播有滤波作用,过滤后的地震波的周期 成分中,接近于土的特征周期的成分比例会增加。然而目前工程地震研究的水平还不足以揭示出所有因素的影响规律,只能通过地震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粗略掌握震级 和震中距的影响。89规范指出:(相同地震烈度下)大震级远震中距的高柔建筑的震害要比发生在该地区的中小地震近震中距重得多。震源位置对结构震害有明显影响。因此89规范采用区分远震、近震来震级、震中距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抗震设计分组主要是依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 数区划图》(GB18306-2001)(2001年8月1日起实施),从建筑工程抗震的抗震设防决策上,为保持89抗震规范的延续性并考虑现有的经济条 件(主要是西部地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设计地震分组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A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 划图B1》基础上做了下列调整:2、区划图B1中特征周期为0.45s的区域多数作为设计地震第二组;借用89抗震规范“设计远震”凡符合下列情况的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三组:(1)区划图A1中峰值加速度减至1/(2)位于区划图B1中特征周期为0.45s且区划图A1中大于等于0.40g的峰值加速度减至1/2以下的影响区域。具体体现在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p28页表5.1.4-2中,相同场地类别不同地震分组时特征周期不同,也就是说地震反应谱不同,从而计算的地震力也就不同。设计地震分组是从设计近震、远震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内在含义见《抗规》P200的条文说明,如果只单纯按此设防烈度进行设计时,当附近8度或者9度区发生小震(中大震)时,该 建筑所受到的损害有可能比本地区发生小震(中大震)时还厉害,仍要根据附近划分的地震烈度大小。

2.建筑抗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更有利于抗震,还是第三组更有利于抗震,更适合做建筑场地?

第一组

3.设计地震分组一二三哪个离震中距离近

第一、第二分组大概相当老规范的“设计近震”它仅与特征周期有关,且周期越长,分组越大,而第三分组大概相当于老规范的;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图)中”它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而在特征周期区划图(B1图)中,它不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还与特征周期有关,具体的对应关系如下,1 区划图B1中0.35s和0.40s的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一组。2 区划图B1中0.45s的区域:多数作为设计地震第二组;借用89规范按烈度衰减等震线确定;设计远震,取加速度衰减影响的下列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三组”设计地震分组平面图1)区划图A1中峰值加速度0.2g减至0.05g的影响区域和0.3g减至0.1g的影响区域,2)区划图B1中0.45s且区划图A1中≥0.4g的峰值加速度减至0.2g及以下的影响区域: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适用范围,①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③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两图一表”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两张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4.建筑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分组不同计算结果对梁,柱哪个影响大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国标准出版时间:

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怎么看地震分组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中国标准出版时间:2015-08-01开本: 16开页数:264ISBN号:

6.设计地震分组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地震分组,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潜在震源远近的影响。潜在震源远,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长周期分量比较显著。

7.III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的特征周期是多少

III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的特征周期是多少0.45s。
317323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