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怎么样,贵州人素质性格怎么样

时间:
李天扬老师
分享

李天扬老师

贵州人怎么样,贵州人素质性格怎么样 

说起贵州,有句谚语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的确,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做支撑的省份,走进贵州,就走进了山之国,山之海洋,几乎找不到大一点的平整土地。

省会贵阳就建在群山环抱的“坝子”里,山里风光无限,进入贵州就像进了大公园,到处悬崖峭壁,峡谷川流,气魄雄伟,有惊心动魄之感。

贵州雨水多是实情,说“天无三日晴”却不免夸张,其实省会贵阳冬暖夏凉,气候在全国仅次于昆明,而且不像昆明那样多风,避寒避暑都是理想去处。由于交通不便,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然比较贫穷落后。

在贵阳的山与山之间,散布着一块块或大或小的“坝子、盆地或河谷阶地”,这些坝子就成了人们繁衍生息的地方。在连绵如涛的喀斯特山地上,贵州人会因为最基本的生活忙忙碌碌,但他们总是有着最纯净的笑容和欢乐。

在他们身后,大山静寂无言,流水捎走四季,留下的只是山与人的交响。有山就得爬山,在与山的长期交响中,必然形成豪放、坚韧、淳朴、偏狭、保守的性格。

民间素有“云南的烟,贵州的酒”之说,让这两个同处高原的近邻省份闻名全国。贵州绝大多数人都爱酒,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酿酒,有客人来必然会以酒款待。

到某一家,若无好菜招待还说得过去,若没有酒就不像话了。贵州农村办各种红白喜事,都必然会备酒,喝酒,以至于人们去送礼,不说去送礼,而说去“吃酒”。

而贵州民间待客有一个习惯,不仅要以酒款待,而且喜欢想方设法把对方灌醉,好像客人没醉酒就算不得好客似的,而看到客人醉酒,他们就像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果实一样快活。

总之,酒俨然成了贵州人维系人缘交往、社会和谐的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可以想象,若没有酒,一切红白喜事都会瘫痪。我敢断言,若中国政府突然下令禁止酒的生产和销售,第一个起来造反的肯定是贵州人,而且是群起响应。

贵州盛产美酒,自然也盛产酒鬼。贵州人爱酒,酒几乎成了贵州人生活甚至身体的一部分。这并非夸张,我看到很多人嗜酒如命,以至于他们必须有酒在肚子里才觉得舒服,否则他们的身体就会颤抖,像打摆子一样,那情景就像机器少了一个重要零件。

对很多贵州人来说,酒就是人生,人生就是酒。走乡串寨,随处可见男男女女划拳、行令、唱山歌、酒令歌的热闹景象。贵州有很多酒鬼,哪怕生活再穷,他也不会放弃喝酒,因为他的信念是:再穷也不能穷酒杯。

贵州酒鬼有一句名言“宁愿伤身体,也不愿伤感情。”

贵州茅台酒是贵州人的骄傲,所以贵州人常说“产茅台酒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喝酒呢?”

当然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人是喝米酒的,香甜的米酒自己酿,自己喝,来了客人更是毫不吝啬的敬上三碗,喝得松了裤腰带才算满足。喝酒凸显出贵州人豪放大方,热情好客的特点。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贵州苗族、土家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同胞们常常会在寨门前摆上十二道拦路酒,由穿着盛装的少女向客人敬酒。这般场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最隆重、最高规格的接待贵宾的礼仪。

的确,贵州酒醇厚,更重要的是民风淳朴。在酒乡,老乡都会酿酒,走人其家,端酒待客,品酒话谈,无不投机。

你会觉得酒的醇厚与人的淳朴交相辉映,仿佛酒就是人,人就是酒,当真酒不醉人人自醉矣。

喝贵州的酒,赏灵山秀水,你会觉着如入仙境,流连忘返。喝酒使贵州人养成了一种“难得糊涂”、乐天知命、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

贵州方言大体上与川滇方言一样,读音和语调都没有太大区别。不过,也有局部地区例外。比如黔南边陲的口音更接近桂北,黔东南(除凯里)一些地方的口音更是五花八门,但大体上更接近湘方言,尤其是湘北方言。

而湘北方言与湖北口音很接近。而黔东南的黎平县,尤为特别,这里很多地方的口音、语调都十分接近北京话(普通话),无非没有儿化音,且少数字眼发音不同罢了。

贵州方言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尽管贵州人没有几个会写诗的,但他们性情中并不乏诗性;尽管贵州有些人还不会写字,但他们几乎毎个都是语言学家。

2008年,两个贵州人到北京旅游,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其中一个人说“我们先杀(去)天安门,再杀中南海,然后就休息”,下车即被带到派出所,解释了半天才得以脱身。

出来后,两个人沮丧地说,款也罚了,这下好哦,子弹(钱)都不得噢。又被旁边的武警按住。

贵州人的说话,非常形象生动,有时候用词比较大胆,有些词在词典里没有的,他们有时候还结合少数民族语言,造出各种趣味性的名词。

在贵州方言中,词性活用的现象十分常见,这不仅丰富了语言本身,而且增强了语言的浮雕性,显得更生动形象。

就说打麻将吧,他们或者说“堆砖”,或者“砌岩坎”,甚至索性说来日两盘么?”用“日”代替“打”或“搓”,十分大胆。比如,有人打麻将输了钱,他会这样说娘的X,一夜下来,瘦了五百块。”这个“瘦”字代替“输”,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更形象。

贵州人还把“便宜”称作“相因”,把生气称作“鬼火撮”,把吹牛称作“花皮撩嘴”,把麻将馆称作“精武馆”,称阴险的人称作“阴包谷”,把无事生非称作“屁眼痛”。

贵州民间的语言风趣,经常能听到一些鲜活的语言。

譬如某女人对某男人抛媚眼,那男人会说:“我求你,不要用那种资本主义的眼神看我。”又如某人自夸他能喝十碗酒,而另一个人不敢置信,说“你可以喝十碗,我倒头走路到北京去!”或者“你那鬼样子可以喝十碗,我砍我的脑壳来把你坐!”这类生动活泼的语言,真是太多了,不胜枚举。

作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贵州人,本来就很少迁徙流动,加上交通不便,他们的生存环境就更加孤立、分散、内向、封闭。地缘上的封闭,养成了贵州人安土重迁,知足常乐的性格。

贵州人乡土观念十分强烈,具有一种能将就而不讲究的怡然自得心态。“病死不离家,老死不离乡,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安土重迁,知足常乐,成了他们祖祖辈辈的信条。

在云贵川三省中,贵州人与四川人一样是挺悠闲的一群,但缺少四川人那种吃苦精神。山民生活虽然相对贫困,却也悠闲自得。

“麻将在手,小吃在口,三天两头,狐朋狗友对本押。”

贵州人出门要带上两样东西,一支烟杆,一个酒壶;走到哪里都能抽上几口烟,喝上二两酒,所以当地人常说“吃酒都要带烟杆”(“吃酒”是指赴酒宴)。

“饭后一根烟,胜似活神仙”这是部分贵州男人向往的“神仙般”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斗鸡,斗狗,斗牛,真是其乐无穷。贵州人即便是这样穷开心,生活过得依旧这般悠闲,安然自得。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省份,民族风情浓郁,苗族飞歌,芦笙铜鼓,布依族山歌,侗族大歌享誉海内外。生活在贵州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由于历史上交通不便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等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文化,形成罕见的“文化千岛”现象。

在贵州你可以看到“唐代发型,宋代的建筑、明代的服饰”。

贵州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节日的海洋,一年有1000多个民族节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一个很好的概括。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贵州人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悠闲自得、小富即安、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群体性格特征。

相关热搜

589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