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孟子·告子上》读后感800字

时间:
读后感马老师原创
分享

读后感马老师原创

《孟子·告子上》读后感800字

一个悲惨原故事。我对可怜的汤姆叔叔感到同情,同情他可怜的身份,同情他悲惨的命运;我又对残忍的奴隶主和卑鄙的奴隶商人感到憎恨,憎恨他们的粗暴凶狠,憎恨他们的冷酷无情;我还对这种奴隶制度感到不平,不平的是制度的黑暗,不平的是制度的不平等;我更对伟大的林肯总统感到佩服,佩服他废除黑奴制度的决心,佩服他废除黑奴制的真实行动。

《孟子》读后感至少800字高一水平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语文学习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语法、标点、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五个方面。知识要点一、字1.字音:及容易读错的字。掌握带写规则的重点字,这些字的音节拼写对了,(1)维、会、温、驼、优、流的拼写规则(2)英、呀、烟、叶、晕的拼写规则(3)公、荣、雄、翁、拥、窘的拼写规则(4)女、绿、掠、虐、与、机、区、需、鱼的区别。再注意拼写的隔音符号,皮袄pí ǎo儿化标音花儿huār轻声不标词。注意形近字与同音字之间的区别。大多是书下的注释和书后练习中容易写错的字;也有同学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和书后的关于字音的练习。学法指导1、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2、可以在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一个本上,定时集中纠正3、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二、词知识要点应掌握词的本文,语境义,辨析词的褒贬义。①词的本义与语境不同的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③结合语境判断词的褒贬,及正确理解发生的变化后词的感情色彩。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3.书下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4.学习词语应坚持“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5.将自己积累的词语记在一个本子里。既有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三、句知识要点(一)语法应掌握短语、单句、复句这三方面知识短语。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单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并列、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条件学法指导近年来由于淡化语法知识,有的同学以为语法不用学了,其实学语法对于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运用这些语法知识;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简明、连贯,1.短语的学习不要脱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2.单句的成份的划分可以利用不同成分的基本位置。和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来掌握。

求一篇 孟子 读后感 八百到一千字 只要手打不要网上扒的

我仔细阅读了《孟子》一书,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即坚持崇高的志向,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二)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自得之“资之深,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奕秋“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虽与之俱学,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

孟子读后感800字

1、论语读后感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探究的是无限的“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做官先做人,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古人说,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3、《中庸》读后感 这个学期,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首先是我们《中国文化概论》课老师推荐的书目;我们国学社本学期的晨读选材也是《中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一直知道《中庸》,想读而又没读。《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程颐说,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春秋保乾图》称”凤凰衔书至帝前,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书中说,不可须臾离开自身。戒慎“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

《孟子》《大学》《中庸》读后感

1、论语读后感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3、《中庸》读后感 这个学期,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首先是我们《中国文化概论》课老师推荐的书目;其次,我们国学社本学期的晨读选材也是《中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一直知道《中庸》,想读而又没读。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孟子说: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然后才知道轻重,然后才知道长短,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读后感

见《孟子梁惠王下》,所以后人对梁惠王初见孟子时喊一声”(叟)颇为不满“觉得梁惠王一副吊儿郎当、不庄重的浮躁相”其实要我说,梁惠王已经很难得了。还能抽出时间耐着性子去听孟老夫子罗嗦那些根本没用的仁义、王道”况且梁惠王敢于大胆承认自己乃好货、好乐、好色之人,倒是蛮可爱的,是因为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上又看到了独乐乐与众乐乐的话题,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人必须生活在人群中,但当我身处人群中。面对广阔的世界时,却往往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得很小,周围那广阔的世界好象都不复存在。守着自己的小小世界时,思想又仿佛脱离了自身,散入到广阔的世界中,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所以有时想,众乐乐者云,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已然否定了与人分享快乐或者分担忧愁的可能,我非常喜欢在寂静无声的夜晚一个人悄悄起来,抬头长时间地注视着繁星点点蓝缎子般的夜空。心灵感觉异常宁静:仿佛已经与天地一体,感觉到上帝的存在。爱在下着大雪的夜晚,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散步。不仅仅是爱那种宁静,还喜欢雪花落在头发上,悄悄化成水的湿润感觉,喜欢看秋叶脱离枝头,在风中飘飞的轻灵飘逸...... 所有这些细微的快乐。
47877

微信扫码分享